泥炭是園藝栽培中一種重要栽培介質,應用十分廣泛,效果也比較理想。但不同產地的泥炭,由于造炭植物、產地環(huán)境以及分解度的不同,其理化性質有很大不同,從而產生不同的栽培效果。那么如何判斷泥炭的優(yōu)劣呢?
一、根據泥炭的純度和一致性判斷其優(yōu)劣。
優(yōu)質泥炭透氣性好,粗細均勻,質地疏松,富有彈性,不粘手,雜質少,粗灰分含量少,不含泥土。蘚類泥炭生產地地勢高,養(yǎng)分少,主要以蘚類植物為主,因此混入植物較少,純度高,同時由于環(huán)境偏酸,分解度較小,粗灰分含量少。草炭生產地地勢低,養(yǎng)分含量高,生長的植物為高等維管束類植物,且種類多,形成過程中混入物也多,泥炭分解度較大,其純度和一致性較差。此外,受開采方式的影響,對泥炭纖維的粗細和均勻度也有很大影響。生產上應該選擇纖維粗度合適,均勻一致的泥炭。
二、根據泥炭的顏色判斷其優(yōu)劣。
泥炭的顏色有黃、棕黃、褐色、暗褐、黑色等,這與造炭植物和分解度直接相關。由于造炭植物不同,蘚類泥炭顏色較淺,如發(fā)發(fā)得泥炭一般呈黃或黃褐色;草本泥炭多呈棕褐、褐、黑褐色,如國產的廣東泥炭、東北泥炭。另外,隨著泥炭分解度的增加,顏色將由淺變深;隨著混入物的增加,泥炭顏色的一致性會變差。
三、根據泥炭的結構判斷其優(yōu)劣。
泥炭結構主要呈海綿狀、纖維狀或小粒狀,這與泥炭的類型、分解度、灰分含量等有關。蘚類泥炭的結構多為疏松海綿狀,草本泥炭多呈纖維狀結構。隨著泥炭分解度的增加,其植物殘體隨之變細變碎,如弱分解的草本泥炭為粗纖維狀;中、強分解的草本泥炭呈細纖維狀、碎纖維狀或顆粒狀;礦物質含量較高的泥炭呈土狀結構,一般不用于栽培。
四、根據泥炭的分解度判斷其優(yōu)劣。
優(yōu)質的栽培泥炭應具有較小的分解度,從而保持合適的容重和孔隙度,這有利于植物的生長,同時性質也較穩(wěn)定。一般可用泥炭加水后擠壓的方法來確定,具體做法是將泥炭潤濕后用手擠壓,分解度小的泥炭由于含灰分少,擠出的水幾乎透明,放開后會迅速膨脹復原,如加拿大產發(fā)發(fā)得泥炭。分解度大的泥炭含有較多灰分,擠出的水渾濁,甚至為黑色,分解的泥炭會從指縫間流出,手捏后呈泥狀,不會膨脹復原。
五、根據泥炭中灰分含量判斷其優(yōu)劣。
灰分含量和泥炭的分解度直接相關,同時受造炭植物的影響。一般分解度小的泥炭,灰分含量較低,分解度相近的泥炭,隨造炭植物的不同,灰分含量也會有差別。種植者一般可先判斷是屬于哪種類型的泥炭,然后測定其分解度來確定灰分含量。